第六十六章 大雪落幽燕之三:东便门之战(上)
“殿下”
虽然特鲁琴军的布防已经泄露了出去,但清军的布防显然也在特鲁琴人的掌握之中。
按照特鲁琴情报机构的规制,负责北京城情报搜集的显然是大使馆,眼下大使馆里的人并未撤离,之所以这么做,那是因为清国大使馆的人也还在博格达城。
而大使馆负责搜集情报的除了明面上的几个武官,自然还在内外城布置了掩藏身份的密探,他们中间既有策反的当地人,也有从其它地方派过来的。
这些人之间并不认识,他们唯一负责的对象就是大使馆武官。
故此,就算其中有一个密探泄密,依旧有其它地方的密探将真实的消息源源不断报过来。
当然了,密探也是分了层级的,像北京城这么广袤的地方,肯定不止一部电台,拥有电台的显然都是被认为绝对可靠的人物。
这不,就在永琰正在商议如何守城之时,驻扎在西便门附近白云观的阿史那就接到了乞塔德的电报,让其加快攻城进程。
作为整个远东地区的最高情报总管,周吉勋正在向他汇报城内布防的情况。
“北京城分作内城、外城,不过这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说法,实际上内外城都是外城,内城在外城之北,周长略小,叠在一起大致呈‘吕’字型”
“中间也有城墙阻隔,按照大使馆传递出来的消息,三大营全部退到城内后,八旗精锐、步军统领衙门精锐全部驻防在内城”
“其中驻防在内城东侧,守卫建国门、朝阳门、东直门的是前通州大营总管、满洲正黄旗副都统额勒登保,此人曾经担任过巡抚、总督,带兵打仗也很有一套,堪称文武双全”
“额勒登保麾下的精锐约莫两万人,加上住在内城东侧的青壮旗人及其包衣奴才,总数可达三万”
“驻防在内城北侧,守卫德胜门、安定门的是前密云大营总管、满洲镶红旗副都统勒保,此人经历与额勒登保类似,不过却是文官出身,据说最富智计”
“勒保麾下的人数与额勒登保差不多”
“驻防在内城西侧,守卫西直门、阜成门、西便门的是前丰台大营总管、蒙古正黄旗副都统德楞泰,此人出身于呼伦贝尔索伦乌米特部,实际上是索伦人,有巴图鲁的称号,骁勇善战”
“德楞泰麾下人数同样在三万左右”
“也就是说整个内城的正规军在六万左右,随时待命的旗丁约莫三万,加上包衣奴才,最多可投入十五万人进行战斗”
“内城城墙普遍高达十二米以上,城墙宽度也在六米左右,本就遍布火炮,增加三大营的火炮后,更是密不透风,他们甚至将一些极为沉重的红夷大炮也放了上去......”
“扑......”,一听此话,阿史那一口茶差点喷了出来。
他笑道:“据说满奴的红夷大炮最重的有几万斤,如此大炮,后挫力该有多大,区区一段城墙经受得住吗?”
周吉勋也笑道:“这个世上除了我国有完备、先进的确定坐标、固定火炮的一整套技术,就连欧洲人也是大致固定一下就完了,清人就更不用说了”
“根据情报,他们的红夷大炮射程也就与我国的陆军野战用十二厘米加农炮差不多,四里顶天了,虽说城墙普遍都在六米的宽度,但有些地方却有十米以上,这些红夷大炮便布置在这些地方”
“其余的火炮倒是小觑不得,由于其排放密集,在英国人的建议下他们倒是将一个个都牢牢地固定在城墙上,然后采用了舰炮的滑轨装置,但射程普遍有限,大多都在两里以内”
“虽然都是固定轰击,但是由于布置密集,一起施放时,其火力密度和效果还是颇有些可观的”
阿史那点点头,“这么多火炮,他们有充足的弹药供应吗?”
“殿下,在大明时代在内城就有太监监管的火器弹药作坊,清人接手后扩大了作坊,又在外城设置了一座,每隔作坊都有几千人,近几十年,清廷对外战事不断,但对上的都是像大小金川土司、白莲教这样的对手”
“京城的弹药实际上并不需要运到那里,彼等在成都、武昌内城也设有火器作坊,用那里的就行了”
“这么说,北京城竟存有大量的弹药?”
“殿下,以我国的科技实力,火药最长时间也只能保留半年,然后就需要拿出来重新晾晒,清人的显然达不到半年水平,按照密探的观察,三个月就要重新晾晒了”
“故此,他们不可能一次性生产太多的火药,也只能是最近三个月,最多半年的,剩余的则当成鞭炮用物发买了出去,或者拨给直隶绿营,以及驻扎在边境地区的军队使用”
“外城则没有按照城门来划分防区,只设了一个镇守将军,就是福康安之兄明亮,三大营、步军统领衙门裁汰下来的人马,加上少量满蒙汉八旗兵全部驻扎在那里”
“那里的人数更多,总数也达到了六万,每一面城墙约莫两万,时下整个北京城人口近百万,大多数在外城,故此,若是战事紧急,他们也可以抽调青壮上城作战,总数可达十万之众”
“与内城相比,外城城墙虽然也密布火炮,但密度远不如内城,连红夷大炮也无”
“内外城外侧都有护城河,护城河宽约十米左右,深度都在一丈以上,并不容易逾越,护城河的河水都流向东便门附近的通惠河,而通惠河连着大运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内城里更有紫禁城,方圆约莫五六里,实际上是一个县城的规模了,其周围有宽达五十米的护城河,城墙高度、厚度也远胜外城”
“不过紫禁城的护卫军队只有一支,那便是西山锐健营,原本驻扎在西山,人数也只在千人左右,后来调到了紫禁城北面的景山驻扎,人数也增加到了三千”
“西山锐健营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队伍,他都是皇帝从历年武举、狩猎、战事中涌现出来的厉害人物拣拔出来的”
“其中自然有旗人,但还是以索伦人为主体,杂以在西川、湘西战事里表现出色的土司兵,个个都是骁勇善战,后来又在英国人的训练下补充了一千在火器上颇为擅长的汉军旗旗丁”
“这部分旗丁显然用上了后装燧发枪,并有不少英国人赠送的轻便火炮”
“西山锐健营的统领叫泰斐英阿,是一个满洲正白旗巴图鲁,大内一等侍卫,其来自东海女真的库雅喇部,该部为满清贡献了诸多有名的勇士,像扬古利、谭泰等都出自该部”
阿史那似乎想到了什么,“这么说攻打外城比内城容易?”
“那倒不是,殿下,我国最小口径的野战炮射程也有四里,可以从远处攻击四里外的任何地方,内城城墙上的火炮再是密集,也禁不住我军榴弹炮的狂轰滥炸,而敌人只有红夷大炮可以匹敌”
“但一来红夷大炮数量少,二来其一旦发射,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复位,而且我军还可以一开始集中火力专门对付该炮”
“从战事上来说,内外城并无太大的分别”
“从战事上?
也就是说还有其它可乘之机?”
“是的,殿下,内城也非常大,但住的几乎都是旗人,加上部队精锐,其抵抗决心显然是很足的,除非有太大的意外发生,内城绝对不会轻易投降的”
“但外城就不同了,虽有满人大臣压阵,但八旗兵只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绿营兵,而且明亮手里只有一支三千人的马队,主要的守城力量还是绿营兵”
“饶是如此,清廷依旧不放心,绿营兵的统领全部是旗人,当然了,是汉军旗”
“哦?
具体说一说”
“是。
六万绿营兵,主要有三大统领,都是皇帝贴身侍卫出身的汉军旗勋贵之后”
“首先是顺天府尹赵曰泌,他是一等伯赵良栋五世孙,按照明亮的防区划分,他镇守整个外城南部,也就是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一带”
“然后是一等侯张勇的四世孙张承勋,他镇守外城东边,也就是广渠门一带”
“最后是一等男孙思克五世孙庆麟,他镇守西边广安门一带”
“三人除了世袭爵位,还都挂着提督衔,并且都是二三十左右的年轻人,平时也以勇武闻名,对了孙庆麟是时下直隶总督麾下两提督之一的古北口提督孙庆成的弟弟,他是嫡出,继承了孙思克的爵位”
“另外,军机大臣孙士毅去年刚刚申请加入汉军旗,乾隆帝原本不想答应的,最近才同意他入旗,眼下他就在外城辅佐明亮,此人虽是文官出身,也曾统兵打仗,颇有些能耐”
阿史那笑道:“周总管在远东经营了二十年,想必心里有了盘算吧”
周吉勋的脸上也浮现出了笑容。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