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马殷高郁大革新(1/2)
昭宗寓居凤翔之时,因为百官和宰相都留在了长安,身边没有大臣。
只得任命兵部侍郎卢光启,权且勾当中书事,参知机务。
韩全诲请求昭宗罢免崔胤之相位,李茂贞又举荐给事中韦贻范为相,昭宗不得不从。
天复二年三月,因杨行密据有江淮,实力颇强,昭宗便遣使淮南,拜杨行密为东面行营都统、中书令,进封吴王,使他统兵讨伐朱温。
王建并有两川,也由昭宗颁诏,令他出兵。
又加朱瑾为平卢节度使、冯弘铎为武宁节度使、朱延寿为奉国节度使,皆为遥领。
加封武安节度使马殷同平章事、任命李琼为静江军节度使、马宾为武安军节度副使。
令众人即日起兵讨伐朱温,其实统是韩全诲、李茂贞,强迫昭宗,下此诏命。
此时马殷在高郁的主持下,大搞经济建设。
经过两次南征,马殷已经控制了武安军和静江军共十三个州。
地盘也不算太小,要知道后来钱镠建立的吴越国全盛之时也才管辖十三州。
虽然地盘扩大,实力大增,但是面临的对手也开始变得强大。
马殷面临的压力还是不小,北有成汭和杜洪、东有杨行密和钟传、南有正在变强的刘隐、西边则是盘踞朗州的雷满和湘西蛮民,这些人的实力远不是刘士政、蔡结等人可比。
要想保证这块好不容易得来的地盘,除了要必须有一支庞大、强大的军队来保卫。
此时马殷的麾下已有十万士卒,要养活这支军队,就需要大笔的钱财。
历经战乱的武安军和静江军所管辖之地,却是人口稀少,经济萧条,百姓穷得叮当响。
百姓没有被饿死,已经是万幸,还何谈纳税?
可是没有税收,马殷怎么去养活军队和各级官吏。
马殷曾经的上级秦宗权、孙儒都以强大的武力横行一时,打下了比马殷更大、更富的地盘。
但是他们只会掠夺抢劫,不会搞生产建设。
最终不仅无法保住抢到手的东西,连性命都搭进去了。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自己绝对不能再重蹈他们的覆辙。
马殷暗自想着。
趁着湖南暂时没有成为强藩的觊觎对象,朝廷也无暇顾及,马殷开始对所辖的十三州进行精心治理。
马殷在训练士卒、严明军纪的同时,采用与民休息、兴修水利、鼓励农桑等策略。
马殷授权给高郁,让他全面主持经济革新。
高郁本就成生长于经济发达之地扬州,自小受过浓郁的商业气息薰陶,眼界开阔,头脑灵活。
扬州人向以“俗好商贾,不事农业”闻名,高郁认为要搞活经济,赚到大钱,非从商业下手不可。
马殷、高郁改革的头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在湖南大力发展茶叶的种植和贸易,同时取消关税。
自汉朝以后,得益于前人传下来的饮食文化,茶叶逐渐成为一种饮品。
由于制作工艺尚不纯熟,茶的制作成品颇高,故当时只是作为一种宫廷御用品存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制作工艺的进步,烹茶技术逐渐得到推广,饮茶之风逐渐在民间流行。
到了唐代,随着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茶叶已经成了唐朝官员和百姓的生活必需品。
《唐会要》里记载,“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远近同俗”。
晚唐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发,而江南相对稳定,因此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而江淮之地由于水网密布,大运河贯通南北,交通运输十分便利,于是成为了主要的产茶地。
淮南节度使治下的歙州、浮梁等地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茶叶交易中心。
这里的茶叶沿着大运河北上,输入山东。
再沿着黄河西进,流入东西两都,形成了一条庞而不杂的茶叶贸易网。
茶税,也成为唐朝最重要的税收之一。
在古时专卖制度是除税收之外,朝廷最重要、最稳定的收入来源,比如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的盐铁专卖。
唐朝收归专卖的第一个就是食盐专卖,岁入约二百七八十万贯,黄巢就是私盐贩子的头头。
而第二个就是茶叶,岁入约八十万贯。
自唐朝中叶以后,饮茶习俗遂步扩散,需求量逐年上升,只要把握得好,里面蕴藏着无限的商机与利润。
但是唐代的湖南既不是食盐产地,也不出产好茶叶。
湖南又不靠海,没有盐池或盐井,自然产不了食盐。
但是湘江两岸的土地肥沃,降水丰沛,气候温和,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产茶不多是因为当地闭塞,官府民间都不重视。
民间没有种植茶叶的习惯,因而没有引入良种。
当时天下的好茶出在江淮。
当年朱温与杨行密交恶就是因为茶叶,朱温逮捕了杨行密派到汴州的唐令回,并没收了淮南的茶叶一万担。
如果朱温、杨行密两个强藩一直睦邻友好,大运河维持畅通,那江淮茶叶可以凭借其悠久的名声和良好的质量,可以轻易将后起的竞争
者扼杀于摇篮之中,从而垄断了市场,就不会有湘茶什么事了。
湖南本来也一直有小规模种植茶叶的传统,比如衡州的茶叶质量还不错,也小有名气。
但由于交通不利,再加上湘茶的质地较江淮、川蜀略逊,这些茶叶难以销往外地。
所以,湖南的茶叶种植一直以来就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局面。
但朱温与杨行密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敌对状态,并且在清口之战后,两者谁也灭不了谁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中原与江淮成了死敌,军事上严重对立。
两者间的经济交易自然全部中止,并且这样的状态保持了数十年之久。
而另一个重要的的茶叶产地四川,由于当时的四川王建也一直和朱温作对,因此四川的茶叶也无法进入中原。
对于湖南的茶叶,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湘茶能够迎头赶上的绝好时机!
高郁看到了这个机会,于是积极引入茶种,推广种植。
高郁在实施的过程的,不急于谋利,而是让利于民。
为了促进茶叶的生产与贸易,高郁取消了茶叶专卖的制度,采取“令民自造茶”、“听民售茶北客”的宽松政策,让百姓自己制造茶叶来吸引商家。
在唐代,茶叶和盐铁一样,民间私自买卖被抓到,轻则杖责,重则杀头。
茶叶买卖,是一条民众不敢碰触的禁区线。
这条保守的措施,无形中为唐朝的茶叶贸易设置了一道枷锁。
高郁把这道枷锁的束缚彻底抛弃,为湖南的茶叶生产大开方便之门。
高郁允许茶叶自由贸易和取消关税之后,各地的茶商源源不断的来到湖南,与茶农直接交易。
茶叶有了销路,茶农的种茶积极性大大提高,“属内民皆得摘山收茗筭,募户置邸阁以居”,百姓的收入也大大提高,生活也有了保障。
三湘之地,迅速代替江淮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市场。
于是,各地茶叶市场到处是湘茶唱主角,从开封到洛阳,从青州到凤翔。
甚至岭南、八闽、吴越等地都是湖南的茶叶在唱主角,湖南的经济迅速腾飞。
马殷手上的钱也多了起来,军心稳定,百姓归心。
高郁采取的第二个措施就是:铸造铅铁钱。
“湖南地故产铅铁,用高郁之策,铸铅钱,以十当铜钱一;已而又铸铁钱,围六寸,文曰「乾封泉宝」,用九文为贯,以一当十”。
茶叶市场的繁荣拉动了湖南的商业,当时赴湖南做买卖的商人数以万计:“是时王关市无征,四方商旅闻风辐凑”。
高郁限制民间的铜钱流通,代以铁钱,于是“商旅出境,无所用钱,輙易他货去,故能以本土所余之物,易天下百货,国以富饶。”商人在湖南境内交易来赚到的铁钱,在出境后必将是一堆废铁。
于是商人就只能把赚来的铁钱在湖南境内,就地采购其他物品。
出境后,再把这些物品卖掉换成铜钱。
这对湖南的商业是巨大的刺激,湖南一跃成为晚唐五代商业繁荣的地区。
高郁的这个做法无疑是超前的。
高郁在湖南实行的铸造铅铁钱措施,体现了他“货币只是一种财富凭证,而货币本身可以没有价值”的思想。
高郁用铁钱代替铜钱,而铁本身的价值比铜低得多,所以湖南的铁钱是一种交易凭证,本身并不贵重,相当于现在的购物券。
这其实和后来出现的交子是同样的道理,而高郁的铁钱,比交子提前了一百多年。
高郁又规定,民间用一铜钱兑换十铁钱的政策同样先进。
在这个政策实行后,湖南发行铁钱的数量是与民间铜钱的数量挂钩的,我们可以称之为“铜钱本位”。
这和后世的银本位、金本位无疑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