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41章 柴宗训继位为君(1/2)

话说赵匡胤以王洪为向导,率军直抵益津关。

辽国的关中守将终廷辉,登上城楼朝南观看,但见河中敌舰,一字儿排开,旌旗招展,戈戟森严,不觉大惊失色。

他正在徬徨失措之时,忽然听到关下有人大声叫道:“快快开关!”

终廷辉低头一看,来人却是宁州刺史王洪。

终延辉惊讶地问道:“你来此有什么事?”王洪道:“我是为了关内的百姓,特地单骑到此,想和你商议大事。”终廷辉于是下了城头,把王洪迎接进城。

相见之后,王洪便说道:“周兵来势凶猛,无法迎敌,你不如投降周军为好。”终廷辉犹豫许久,想不出什么好的方法迎敌,只好依了王洪的话,跟着王洪出城投降。

赵匡胤自然大喜过望,急忙好言安慰,又问终廷辉之后的进军路线。

终廷辉当即说道:“此去到瓦桥关,只有数十里。

但是水路狭隘,不便于行船,大帅如果想要前行,必须下船上岸,才可以继续前进。”赵匡胤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派遣裨将,与王洪返回去守卫宁州,又留下数百名士卒,协助终廷辉守护益津关。

赵匡胤暗想韩通还没有来到,自己不应该久等,索性乘势前进,直接攻打瓦桥关。

于是赵匡胤传令,所有将士一齐上岸,击鼓西进。

不一日,赵匡胤率军来到瓦桥关下。

辽国的守将姚内斌,率着数千兵马出来交战。

但是不敌赵匡胤,内斌只得逃回关中。

赵匡胤挥军猛攻了一个日夜,却不能得手。

次日一早,韩通也率军来到,报称莫州刺史刘楚信、瀛州刺史高彦晖都已经投降周军。

赵匡胤大喜,便亲自来到关下,请姚内斌答话。

内斌得报,即来到城头和赵匡胤相见。

赵匡胤告声说道:“守将听着!

天军到此,瀛、莫各州以及宁州益津关等处的守将,都已经望风投降。

唯独你据守此关,不肯归降,难道以为我不能攻破关隘吗?

但是我念及南北的百姓,都是一样。

如果因为你一个人,害使得玉石俱焚,你于心何忍?

我劝你还是早日投降为好,免得生灵涂炭。”

内斌犹豫不定,说道:“请你等到明日,我再回复你,如何?”赵匡胤说道:“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你如果明日不投降,我管教你粉骨碎身,悔无可及。”赵匡胤说完返回。

这时都指挥使李重进等人,带领禁军,呼喝着前来。

赵匡胤得知是柴荣亲自来到,便与韩通出营接驾。

柴荣进营巡视,慰问劳苦,三军无不欢欣雀跃。

当夜,柴荣留宿营中。

到了次日,姚内斌亲自来到营前,奉上表书请求投降。

赵匡胤带着他面见周主柴荣,内斌拜跪参见柴荣自然大喜,嘉奖了他的效顺,和颜悦色的褒奖了他。

内斌叩首谢恩,随即起身,引着柴荣进关。

柴荣在关内设宴,招待群臣。

席间商议进取幽州,诸将说道:“陛下离京不过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就得到了燕南各州。

这是陛下的威灵远播,所以得此奇功



但是辽主一旦得知丢失了燕南,势必召集大批军队,扼守幽州。

还望陛下谨慎从事,不要轻易攻入辽国腹地。”柴荣默然不答。

脸上早已露出不悦之意。

散宴之后,柴荣召先锋都指挥使李重进入帐,并对他说道:“朕志在统一天下,如今已出兵到此,又得了燕南各州,难道就此罢手不成?

朕令你率兵万人,明日就出发。

朕统军在后面接应。

此番不直捣辽都,决不回师!”李重进见柴荣心意已决,只得唯唯而退。

柴荣又传谕旨给散骑指挥孙行友,令他带令五千骑兵,立即去攻打易州。

孙行友奉命而去。

次日一早,李重进率兵先行出发,到了固安,守城官吏早已逃走一空,城门大开,任由周兵一拥而入。

李重进下令休息,转眼间柴荣也到。

当下随柴荣一起前进。

行至固安县北,只见一条长河,流水潺潺,细望过去,深不可测。

询问当地居民,才知道此河名叫作安阳河。

这河水中本来是有渡船,但是因为对岸的辽人听说有敌军要来,于是把船全部收藏了起来,眼见得只是一片汪洋,不容易渡过。

柴荣于是下令各军砍伐树木,准备架桥了,并限期完成告。

然后柴荣率领亲军回到瓦桥。

不料夜间柴荣竟然突发寒疾,到了次日凌晨,还没有痊愈。

柴荣接连卧床两日,孙行友的捷报已到,并押送辽刺史李在钦过来。

柴荣带病升帐,见左右绑入囚犯,便问他是愿降还是愿死?

李在钦怒目说道:“要杀就杀,又何必多言!”柴荣大怒,即喝令斩首。

又自觉头晕目眩,急忙退回寝室。

又过了两日,柴荣的疾病仍然没有痊愈,诸将便想请柴荣回都,又担心触动柴荣发怒,于是无人敢上奏。

赵匡胤奋然说道:“主上疾病未愈,不能长久羁留在这里。

如果辽兵突然来到大,必定不妙。

你们等我入内,请主上回去便是。”于是赵匡胤径自进入柴荣的寝室,来到御榻之前,先问了安,然后谈及当前军事。

柴荣说道:“朕本想乘此平定辽国,不想朕的身体不好,以致延误了战机,如何是好?”

赵匡胤说道:“这可能是天意还不让灭辽,所以圣上身体不适,不能荡平。

不如陛下顺天行事,暂时回去,臣想上天必定降福,圣踢自然康泰。”柴荣迟疑了半晌,方才说道:“卿言也是,朕暂时回都。

卿可调回各处兵马,明日就启程回京!”赵匡胤遵命退出,即传旨调回李重进、孙行友等人,一面准备回去。

到了次日,柴荣起床,下令改瓦桥关为雄州,命韩令坤留守;益津关为霸州,命陈思让留守,然后乘轿南行。

自赵匡胤以下,都随驾南归。

周主柴荣在路上,病势略好,就从囊中取出文书披阅。

忽然看到一个木牌,长约三尺,上面写着五个大字:“点检作天子”。

柴荣当下把玩了一回,又收入囊中。

等到柴荣回到大梁,便免除了都点检张永德的官职。

张永德的妻子是郭威的女儿

,张永德与柴荣是郎舅的关系。

柴荣怕他暗蓄异心,要效仿石敬瑭的故事,所以将他免职。

柴荣改用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兼检校太傅。

柴荣此举,却使得赵匡胤的威名日盛。

柴荣打算任命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参预商议的人认为魏仁浦不是从科举及第,不可以担任宰相。

柴荣说道:“自古以来,任用有文才武略的人作为辅佐,哪里全是从科举及第的呢!”于是柴荣给王溥加官为门下侍郎,与范质都参预枢密使院事务。

又任命魏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之职照旧。

魏仁浦虽然处身于权力要津,却能谦虚谨慎。

柴荣性格严厉急躁,周围官员有违反旨意的,魏仁浦大多将罪过归于自己来拯救他们,所保全救活的占十分之七八。

所以他虽然出身于办理文书的小吏,官至宰相,但当时人们并不认为耻辱。

柴荣曾经问兵部尚书张昭,大臣中何人可为宰相,张昭便举荐了李涛。

柴荣惊愕地说道:“李涛为人轻薄,又没有大臣的风度。

朕问宰相人选,而爱卿首先荐举他,为什么?”张昭回答道:“陛下所指责的是小事,臣下所荐举的是他的大节。

从前晋高祖之世,张彦泽滥杀无辜,李涛屡次上疏请求杀他,认为不杀必定成为国家祸患;到汉隐帝之世,李涛也上书请求解除先帝的兵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