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62章 李存勖内忧外患(1/2)

李嗣源还没想好究竟要不要造反,而且像他这样的人即使要造反,也不能当个木偶,在这些乱兵的操纵下造反。

所以他的当务之急,就是设法恢复自由,回到自己能够控制的军队中。

李嗣源决定忽悠一下赵在礼,便对他说道:“既然你们愿意拥戴我做大事,那做大事需要的军队自然越多越好,光靠城里这点儿兵力是远远不够的。

好在城外还有很多散兵,就由我出去把他们召集起来吧!”李嗣源是此时后唐军队中的偶像,他说的话,在赵在礼眼中句句在理,他连连点头道:“好,好,那就按您说的办。”于是他放李嗣源出城。

在皇甫晖出击之时,霍彦威见机快,脱离了乱兵的裹挟,奔回西北大营。

西北大营各军大多四散,唯有曾经是李嗣源亲军的那五千成德军保持完整。

霍彦威就带着这支军队,等待城中的消息。

再说李绍荣在兵变发生之时,他毫无作为,错过了唯一有可能平息兵变的机会。

等他得知李嗣源进了魏州城,李绍荣深感自己料事如神。

于是他开始积极行动。

他一方面率南大营军队南撤,与魏州叛军脱离接触;另一方面赶紧上疏李存勖,以部份事实为依据,说李嗣源包藏祸心,已经进魏州与叛军合谋造反。

这时的魏州城外,李嗣源出了城,身边亲卫已经不足百人,而且连兵器都没有。

好在西北大营中的五千成德亲军,得知追随多年的老帅出来了,立即赶来护卫,李嗣源身边这才算有了一支可靠的军队。

李嗣源召集留在这里的众将领,商量下一步该怎么办。

诸军已散,继续攻打魏州,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李嗣源流泪对众人道:“我明天就回成德,然后上表待罪,要接受怎样的处罚,但凭主上治裁。”

回成德避祸,这是朱守殷不久前给李嗣源的建议。

不过那时的李嗣源就是洛阳城里的笼中鸟,根本不可能飞回自己的窝。

但是现在不同,李嗣源已经离开了笼子,这个方案也就变得有可行性了。

但是霍彦威与安重诲表示反对,他们说道:“回成德不是什么好办法。

您身为三军统帅,不幸被叛军劫持,李绍荣却见危不救,不战而退。

他回去之后,肯定把所有罪责都栽到您头上,好洗刷自己。

您如果回镇州,不就成了‘据地邀君’?

正好坐实了那些小人们的谗言吗?

不如咱们昼夜兼程,赶快回到洛阳,面见天子,也许还可以辩明是非。”

霍彦威与安重诲的话可谓堂堂正正,但是如果真照这样不打折扣地执行,这肯定是比回成德更糟糕的结果。

看看朱友谦就可以知道,他没有做过任何与反叛相关的事,然后亲至洛阳,面见天子,自证清白。

结果呢?

不但自己被灭门,连几个心腹部将都被牵连灭门!

而李嗣源现在已经与叛军有了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就算是顺利见到了天子,李存勖已经是不可能耐下性子听解释,并且相信解释的。



霍彦威与安重诲的聪明才智,不可能连这点儿浅显的道理都想不明白。

何况李嗣源如果回洛阳送死,他们不可能没事,必然是被牵连的对象。

他们也不能出卖李嗣源,他们只是有另外的打算。

李嗣源当时迟疑再三,还是很快做出了决定,他说了一句艰难的话,说道:“好吧。”于是,魏州城外这支小小的军队,掉头西南,向着洛阳的方向前进。

李嗣源虽然在口头上说好,但他们这一行人根本没有“昼夜兼程”地赶往洛阳,只是向西走到相州,就停下来,好几天没有再行动。

因为李绍荣率领他的军队从澶州移到卫州,封锁了黄河上的渡口,堵住了从相州去洛阳的道路。

当然,李嗣源选择经相州去洛阳这条道路的目的,本身也不够单纯。

当时,后唐在境内设置了三个官方牧马场,用于放牧军马,分别在太原、代州、相州。

李嗣源一到相州,掌管相州牧马场的小马坊使康福,就主动献出了马场内的数千匹战马,全部给了李嗣源。

于是骑兵出身的李嗣源,将他那小支军队,统统改成了骑兵。

但是他们没有因为机动能力提高,便绕开卫州,前往洛阳。

李嗣源虽然不识字,但智商一点儿也不低。

他听懂了霍彦威与安重诲的弦外之音,只是大家心照不宣,共同维护着那层薄薄的窗户纸。

在取得相州的战马后,一连数天,李嗣源并没有为造反做出什么实际的准备工作。

他只是让人写了很多份奏疏,送往洛阳,向李存勖解释情况,表示忠心。

只不过,李嗣源派出的信使,全部被严防死守的李绍荣在中途截住,没有一封奏疏送到了李存勖的面前。

与此同时,天下大势正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迅猛地向天下面临崩溃的情形发展!

李存勖为加强对天下各藩镇的控制,恢复了唐朝向各镇派遣自己信得过的宦官担任监军的做法。

由于利益冲突,这些监军和当地军人的关系大多不好。

在李存勖强有力的时候,各镇军人只能忍耐,敢怒不敢言。

但是现在天下已乱,于是原先的矛盾开始全面爆发。

这种冲突的结果,失去朝廷有力支持的监军,自然会输给当地军人,使各藩镇纷纷脱离了李存勖的控制。

原王镕部将平卢节度使符习,率本镇兵马前往魏州,准备加入李嗣源的讨伐军。

途中他得知了魏州兵变的事,急忙掉头准备返回平卢。

谁知平卢监军宦官想乘机驱逐符习,他带兵攻击回来的符习。

符习进退无路,只好再掉头,去投奔李嗣源。

但这位公公也没能高兴太久,被他认为可以信任的青州指挥使王公俨发动兵变,斩杀了。

在安州,安义节度使孔黥与监军宦官杨继源相互算计,最终还是孔黥棋高一招,杀了这位监军。

在徐州,武宁监军宦官得知本镇节度使霍彦威已伙同李嗣源一起反叛,便掀起大清洗,准备杀光霍彦威留在徐州的心腹。

但是这个计划一实施,便激起了徐州军

人的反抗。

由将军淳于晏带头,斩杀了本镇监军宦官,自任留后。

后唐朝廷的处境,随之越来越糟糕。

由于河北叛乱,各藩叛离,使得物流受阻。

掌管财粮税赋的孔谦虽然竭尽全力,也做不好这道无米之炊。

首都洛阳原本就存在的粮荒问题,加速恶化。

驻守京城的禁军士卒们无法领到足额的粮饷,被迫忍饥挨饿,士兵的家属们已经开始有人饿死。

为了填补巨额亏空,孔谦请李存勖下令:在京畿提前征收下半年税赋。

可在大灾之年,百姓手里本来就没有积蓄。

他们需要的是救济,不是掠夺。

于是不管孔谦如何严令催讨,不管税吏们如何如狼似虎,税也没收上来多少,反而使京畿之民备受其害。

洛阳的大街上,处处能见到走投无路的平民号哭于途,无数的悲哀与悲愤笼罩着帝都。

尽管路有冻死骨,李存勖夫妇和其心腹之人,由于有以前积攒下的巨额财富,仍能享受朱门酒肉臭的奢侈生活。

如此强烈的反差,自然让军心格外不服。

于是人人思变,谣言四起。

宰相豆卢革、韦说察觉到形势严峻,便率文武百官联名上表,劝说李存勖道:“如今,国库已然一空,发不出军饷。

很多皇家禁军的将士,已经困难到养不活自己的父母、妻儿。

如果再不救济,难保不发生新的兵变!

好在宫中内库的储藏,还比较丰富。

请陛下发放内库金帛,让禁军将士们能够渡过眼前的难关,救他们父母妻儿不死!

等灾年过去,朝廷有了正常收入,原先从内库散出去的钱财,自然还会回到内库。”

李存勖还是相对好说话,你们说的有道理,那就照此办理。

但是还没等李存勖把口头承诺变成正式的圣旨,就被刘玉娘搅黄了。

此时后唐的皇家内库被分成两个部份,一部份归皇帝李存勖所有,另一部份归皇后刘玉娘管理。

由于李存勖平日大手大脚,挥霍无度,对身边人很慷慨,随到随赏,所以属于皇帝的那部份内库也就没多少余钱。

真正有钱的,是只管收钱不负责花钱的刘皇后。

刘玉娘最近的心情不太好,因为她的干爹张全义死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