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60章 赵侠计上流民疏(1/2)

王韶接受了瞎征的投降,接着把木瞎征押解进了京城。

朝廷众臣都称之为奇捷,自然弹冠庆贺。

赵顼也是喜出望外,亲自御登殿受俘。

他特别加恩,任命瞎征为营州团练使,赐姓名为赵思忠。

赵顼加授王韶为观文殿学士,兼任礼部侍郎。

不久,又任命王韶为枢密副使。

王安石因为赞成王韶的建议,得此大功,自然意气扬扬。

这时少华山发生崩塌,文彦博于是借机生事,牵强附会,说是因为新法引起民怨所致,大肆攻击王安石。

王安石自然大力反对,得到赵顼支持。

文彦博见赵顼不接受他的蛊惑,于是决意要求离京,出任河东节度使,接着转任大名府。

当时监司有许多新提拔的少年,转运判官汪辅之奏告文彦博不办实事。

赵顼批示了这个奏折,却把它转交给文彦博,说道:“因为您的旧恩德,所以请您守护京师北门。

细小的事情,不必你劳心。

汪辅之官小位卑,竟敢如此无礼,将会另加处置。”没过多久,赵顼罢掉了汪辅之的官。

有个叫李公义的人,请求以铁龙爪治黄河。

他用巨木八尺作为手柄,下面用铁齿,长约二尺,形状像梨耙。

然后用石压住,两旁系上大船,各用滑车绞木,说是可以扫荡泥沙。

哪知水深处,此杷不能及到底,还是没有什么用。

水浅是地方,耙齿碍着沙泥,刚开始还能活动,后来被沙泥淤住,用力猛曳,耙齿反而变成了向上。

宦官黄怀信承袭铁龙爪的做法,制作浚川耙。

天下人都笑着谈论浚川耙,认为拿它治理黄河等于儿戏。

王安石相信,派遣都水丞范子渊实行此法。

范子渊奏称田浚川耙的功用,可以让河水都回原道,退出被淹没的民田有数万顷。

赵顼诏命大名府核实,文彦博说道:“黄河不是浚川耙就可疏通的,即使愚蠢至极的人,都知道没有效果,臣不敢跟着别人胡说以欺骗陛下。”文彦博的奏疏呈上,赵顼看完,很不高兴。

赵顼另派知制诰熊本等人去考察,考察的结果就像文彦博所说。

范子渊于是请求拜见皇上,说熊本等人看到王安石被罢相,臆测文彦博将为宰相,故意附会文彦博的说法。

御史蔡确也弹劾熊本等人受命考察时,不守法纪。

结果熊本等都得到处罚,唯独不涉及文彦博,因为他是三朝元老。

从熙宁六年秋到八年夏,很久没有下雨,以至于赤地千里。

赵顼忧虑得很,终日唉声叹气。

于是朝廷内外反对新法的人,又抓住这个天灾的机会,群起攻击新法。

天灾加上这些流言蜚语,惹得赵顼也不禁动摇了起来,想把新法废除。

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急忙上奏道:“水旱之灾都是常有的事情,就算是尧、汤的时候,也一样避免不了。

陛下即位以来,连年丰收,到现在才有几个月没有下雨,没有什么大害。”赵顼却道:“现在取免行钱太重,以致人心怨恨,从近臣到太后的家族,无人不说这是弊政,看来不如废除

为好。”

参政冯京,当时也在一旁,便应声说道:“臣也听说有怨言。”王安石听了,愤愤不平地说道:“士大夫不得志,所以诋毁新法。

唯独冯京听到了怨言,自然是他与这些人相互勾结,反对新法。

否则臣也有耳目,为什么没有听到呢?”赵顼默然,起身入内。

王安石和冯京,也挟恨而退。

冯京拒绝张尧佐的提亲后,宰相富弼见冯京才华横溢,先后将两位千金嫁给他为妻。

因此冯京留下了“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千古佳话。

他中状元后,以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

回京之后,值集贤院,拜龙图阁待制。

因为岳父富弼当政,冯京避嫌出知扬州,改知江宁府。

后来他以翰林侍读学士被召还京,纠察在京刑狱。

因为数月未去拜访宰相,被韩琦视为傲慢。

富弼要其拜见韩琦,冯京道:“韩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是所以为公重,不是傲慢的原因。”后来他为翰林学士,出知太原府。

赵顼即位,任命冯京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王安石当政,试行新法。

冯京上疏万言反对,被王安石指为邪说。

赵顼认为冯京可用,任命冯京为枢密副使。

熙宁四年,进冯京为参知政事。

冯京三元及第、名闻天下,对生 养自己的家乡龙江、宜州始终一往情深。

一次宫廷宴会,宋仁宗赵祯问冯京家乡情况。

冯京自豪地答道:“我的家乡头戴平天冠(天门拜相山),脚踏万年河(龙江)左手攀龙角(龙角山),右手搬骆驼(骆驼山),前院九龙来戏水(九龙山),后院龙尾通天河(天河县即今罗城县),日间千人朝拜(千人到宜山庙上香),夜里万盏明灯(从破漏茅屋顶看见万颗星星)。” 赵祯听得兴致勃勃。

大笑道:“好家乡!

宜山真是地灵人杰的好地方!”

茂州夷人发生叛乱,冯京奉命率部镇压,夷人得知,知道不是对手,于是请求投降。

冯京急上奏朝廷,请求朝廷对他们不咎既往,发给农具,以及粮草。

夷人感激涕零,歃血盟誓,表示愿意世代做宋臣民。

不久,宫内就有诏旨传出,旨意是广求直言。

赵顼在诏书中痛责自己,语词恳切。

赵顼正在忧愁之际,忽然银台司呈上急奏,他当即阅看,却是监安上门郑侠的奏章。

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

嘉祐四年,郑侠的父亲郑翚任江宁酒税监。

由于父亲官卑职小,清廉正直,郑侠弟妹又多,家庭生活十分清贫。

郑侠的唯一出路就是矢志攻读,苦学成名。

他曾赋诗道:“漏随书卷尽,春逐酒瓶开。”

治平二年,郑侠到父亲任所,读书于清凉寺。

这时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听说他才华出众,对他十分重视。

不但邀请他相见,给予嘉勉慰藉,勉励他成为良材国士,还派学生杨骥到清凉寺,陪伴郑侠读书。

治平四年,郑侠在二十七岁时,高中 进士,授将作郎,秘书省校书郎。

熙宁二年,

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实行变法。

他立即提升郑侠为光州司法参军,主管光州的民、刑案件。

凡是光州所有疑案,一经郑侠审讯上报。

王安石全部按照郑侠的要求给予批复,郑侠把王安石当作知己,一心竭智尽忠,为国为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报答王安石的知遇之恩。

熙宁五年,郑侠任期满,入京述职时,拜见王安石。

当时朝廷颁布用考试新法的办法选举人才,考中者可以越级升为京官,王安石让郑侠通过这个途径得到进用。

郑侠目睹新法的弊端,不同意施行新法,以不熟悉新法为借口婉辞拒绝。

他曾多次谒见 王安石,王安石向他查询所见所闻,他直陈王安石的青莆法,免役法、保甲法、市易法以及在边境发动战争诸事,在各州县施行过程中给百姓造成扰害的弊端。

王安石没有回答,语不投机,郑侠离开后就不再去见他。

但他屡次寄书信给王安石,陈述新法给百姓造成的危害,希望他改弦更张。

政见的歧异,使得王安石对郑侠由青眼变成了白眼。

郑侠不仅没得到应有的提升,反被贬为京城安上门的监门小吏。

王安石虽然不喜欢郑侠,但认为郑侠是个于国忠心耿耿的人才。

还是想用他,他先让其子王雱告诉郑侠道:“国家为考选人才设置了修经局, 王安石希望郑侠担任修经局检讨之职。”后又让门客黎东美再次劝谕他。

郑侠却说道:“我读书不多,不可能担任修经局检讨的要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