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76章 高太后临朝听政(1/2)

李宪上奏请求再起大军,主张把兵力集中在泾源一带,自西宁寨开始,设置堡障,直抵呜沙城,驻兵屯防,讨伐西夏。

李宪督运粮草,声称秉受了赵顼的圣旨。

自都转运使以下,不能如期按量转运粮草者,都要被处死。

老百姓见前次被征去服役的人多数冻饿而死,都不愿意再去运送军粮。

官府出钱百缗,也无法雇得民夫。

为了逃避徭役,百姓纷纷入山立栅自保,不听调遣。

官吏于是去山中催逼百姓,动辄殴击。

解州一带甚至出现械责县令,依然不能招集服役百姓的现象。

另一宦官李舜举对李宪所为十分不满,上疏赵顼说道:“李宪陈师边境,劳民伤财太过分了!”赵顼这才下令李宪罢兵,召他回京,进赐景福殿使、武信军留后,不久又回熙河。

元丰六年二月,西夏又进犯兰州,首先攻破了西门关。

副使李浩除了困守之外,别无他计。

亏得钤辖王文郁,夜里率领死士七百余人,缒城而下,各持短刀潜入夏军营寨。

夏军猝不及防,竟然被他们一举冲破。

夏兵东奔西逃,大败而走,西门关得以收复。

夏军又转寇各路,均遭击退,兵力也很敝,于是由西南都统昂星嵬名济,上书要求讲和,赵顼即令刘昌祚答应通诚。

西夏又遣使上表,要求宋朝归还侵疆。

赵顼不肯,于是西夏仍有贰心。

李宪认为兰州位置极为重要,是西夏必争之地,尽管西夏曾经多次聚兵却假装平静无事,意在集结重兵以寻求时机大举进攻。

因此,他命令增修城守堑壁,积存城守器械,积极做好了守城准备。

尽管李宪率所属部众据城固守,但兰州毕竟是一座孤城,即便没有被攻克,也不能对西夏构成什么致命威胁。

次年冬天,西夏又大举进攻兰州,步骑号称八十余万。

由于李宪做了充分发准备,西夏围城十余日而未能攻克,因粮草不济被迫撤兵。

赵顼诏令李宪遴选精骑追击,果然取得了胜利,但是李宪却夸大战功,奏报全胜。

永乐城将士的尸骨未寒,李宪却在兰州频频向朝廷递送捷报,从而激怒了朝中大臣。

御史中丞刘挚,上奏弹劾李宪贪功生事,遗祸至今,不可不严惩。

赵顼迫于压力,只得贬李宪为熙河安抚经略都总管。

后来西夏再寇延州德顺军,定西城,以及熙河诸寨,都没有得逞。

不久,又围定州城,被熙河守将秦贵击退,西夏这才消停了。

不久,赵顼罢免了蒲宗孟,用王安礼为尚书左丞,李清臣为尚书右丞,调吕公著知扬州。

因为司马光上了《资治通鉴》一书,被赵顼加授为资政殿学士。

《资治通鉴》一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到五代。

以年为经、国为纬,备列事目,又参考了群书,评列异同,合三百五十四卷,历经十九年才写成。

赵顼下诏奖谕道:“前代没有听说过有此书,得你辛苦编辑而成,比荀悦汉纪好多了。

荀悦是汉末颍阴人,曾经删定汉书,作帝纪二十篇,所以赵顼把司马光和他相比。

到了元丰八年

正月,赵顼得病了重病,于是命辅臣代为到景灵宫祈祷。

但是群臣分别祈祷天地宗庙社稷之后,依然没有效果,反而病情加剧。

辅臣等入宫问安,就请立皇太子,并请皇太后一同听政。

赵顼已经无力回答,只能略略点头而已。

赵顼本来有十四个儿子,八个早死,第六子赵傭此时居长,赵顼已封他为延安郡王,但只有十岁。

在拟立皇太子的时候,职方员外郎邢恕想立异邀功,竟然去拜见蔡确,说道:“国有长君,是社稷的幸福。

你为什么不从岐、嘉两位王爷当中,选择一人拥立?

如此一来,既可安国,又可保家,岂不是两全其美吗?”蔡确踌躇半晌,才说道:“你说得也有道理,但不知太后的意见如何?”邢恕说道:“岐、嘉二王,都是太后所生。

母子恩情,当然比平常人要好,你还有什么疑虑的?”

蔡确听了,大喜道:“我去和高太后商量,以免另生枝节。”邢恕说道:“我先去密议,包管成功。”言完辞出,于是去见太后侄儿高公绘兄弟。

高公绘迎入,邢恕寒暄几句话,就附耳密谈。

高公绘摇头不答,邢恕又说道:“延安还很幼小,怎能比得上岐、嘉两位王爷?

何况岐、嘉本来都被称为贤王。”高公绘道:“这是断不便行,你难道想贻祸我家吗?”邢恕碰了一个钉子,乘兴而来,败兴而返。

这岐、嘉二王,便是赵顼的胞弟昌王赵颢、乐安郡王赵頵。

赵颢徙封岐王,赵頵进封嘉王。

两人因为赵顼得病,曾经入问起居,高太后也防着这点,命他们不必经常入宫,并暗中叫梁惟简妻,预制了一件十岁孩子可穿的黄袍,密教他藏在怀里进呈。

邢恕心还没有死,再与蔡确密谋,想约王珪入问宫探问帝病,暗中指使知开封府蔡京,在外面埋伏剑士,准备胁迫王珪。

如果王珪有异议,就将王珪斩首示众。

哪知王珪命不该绝,还没有和蔡确约定,就先入宫定议,册立延安郡王。

三月朔日,延安郡王赵傭,被立为太子,赐名煦。

皇太后高氏,权同处分军国重事。

五日后,赵顼驾崩,只有三十八岁。

赵顼在位改元二次,合计有十八年。

太子赵煦即位,尊皇太后高氏为太皇太后,皇后向氏为皇太后,帝生母德妃朱氏为皇太妃。

又追尊先帝庙号曰神宗,葬永裕陵。

晋封叔赵颢为扬王,赵頵为荆王,弟弟赵佶被封为遂宁郡王、佖为太宁郡王、俣为咸宁郡王、似为普宁郡王。

尚书左仆射王珪为岐国公,潞国公文彦博为司徒,王安石为司空,余官一律加秩,赐致仕各官服带银帛各有不同。

高太后,小名滔滔,蒙城县漆园镇十里井村高庄人。

她的曾祖父是高琼,祖父是高继勋,她还是曹彬的外曾孙女。

她的母亲曹氏,是曹皇后的姐姐。

她小时候就经常在宫中,和英宗认识,由仁宗作主订亲。

庆历七年,两人成婚。

宋英宗赵曙与皇后,算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恩爱夫妻。

赵曙是濮安懿王第十三子,仁宗赵祯的侄子,而高

氏是曹后姐姐的女儿,两人自幼被选入宫。

当时宫中人称赵曙为"官家儿",高氏则为"皇后女"。

赵曙十六岁时得聘高氏为妇,因仁宗皇子夭折,赵曙得以即位为帝,高氏也顺理成章地入主中宫。

赵曙与高氏婚后伉俪情深,高氏为他诞下了四子四女,皇帝所有的子女皆由皇后所出。

英宗治平年间,一向多病的赵曙身体好转,但高皇后仍不让他临幸宫人。

曹太后觉得不妥,就让亲信悄悄劝皇后道:“官家即位已久,如今身体又已痊愈,怎么可以左右无一侍御者呢?”高皇后听后颇不高兴,回答道:“去跟娘娘说,我嫁的是十三团练,又不是嫁他官家!”十三团练是指赵曙,他在濮王诸子中排行十三,仁宗在位时,长辈们都叫他"十三",仁宗封他为团练使。

这话后来传至宫外,成了士大夫们的笑料。

他们都觉得英宗乾纲不振,以致皇后强悍如此。

但是赵曙虽然有点优柔寡断,却也是有脾气的人,倔起来也敢跟养母曹太后作对,他能尊重皇后,并按她意见不纳嫔御,自然是因为两人青梅竹马的感情。

可惜他们未能白头到老。

赵曙仅做了四年的皇帝便驾崩,撇下了当时三十多岁的皇后高氏。

高太后的胞弟高士林,自幼学文习武,涉经史,通大义,不仅文才好,且晓武略,为人正直,以内殿崇班的低级军阶在京城骑兵部队服役数年,尽职工尽责。

英宗想提升他的官职,并以仁宗在位擢升外戚曹家用官职为依据。

高皇后劝道:“我做了皇后,我的娘家高家已是高贵的皇亲了。

对我娘家人的提升,更要慎重。

再说我弟士林,已获升朝籍,在朝廷上有一个职差已经过分了,哪能再晋职?

至于我高家族人,那是不能同曹家亲族相比。

"皇后肯切谢辞,英宗只得作罢工 。

后来,英宗又几次提出加封高士林的官司职,都被高皇后谢辞。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