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赵佶独宠李师师(1/2)
李师师原本不姓李,是染布匠王寅的女儿,他老婆刚刚生下李师师的时候,便死了。
王寅用豆浆喂她,竟然使这个女孩活了下来。
王寅为了祈求女儿平安,按照习俗,送她到庙里举行舍身入寺庙的仪式。
因为当时做活佛弟子的,习惯上都被称呼为“师”,王寅便给她取名叫作“师师”。
师师四岁的时候,王寅因为为朝廷染布延期入狱,后来死了,师师成了一个孤儿,幸好被矾楼的李婆婆收养了她。
从此她便在矾楼里住下来,也改姓李,叫李师师。
等她长大后,不仅模样儿长得美丽,技艺也出众,声名渐渐地越来越响,成为了东京城里最有名气的艺伎。
在东京城市提及矾楼李师师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日,大学士秦观秦少游仰慕李师师之名,也来到矾楼,李婆婆慌忙命人传来李师师。
秦少游见后,不禁恸容,李师师称得上是柔媚无双,风情万种,人见人爱。
言谈间极有悟性,诗文酬唱自不必说,还会琴棋书画。
秦大学士一时兴起,还为李师师写了一首诗,来称赞她的美貌: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
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
遍看颍川花,不似师师好。
时光流转,李师师的生活在不经意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天,矾楼来了一位四十来岁的贵雅客人,自称商人赵乙 他生得是面白如玉,风度翩翩。
这位找上门来,自称赵乙的就是赵佶。
赵佶是一个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高手,他既是皇帝,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风流好色之徒。
尽管赵佶有后宫佳丽无数,但时间一久,他就觉得厌倦了。
有想讨好他的人,就唆使他化装成平民百姓,偷偷溜出皇宫去寻花问柳。
有个叫张迪的太监,进宫前是一个喜欢出入烟花柳巷的嫖客,对东京城中的青楼女子非常熟悉。
他和李师师的那个养妈挺熟,自然也知道李师师的芳名,便把这些告诉了赵佶。
赵佶一听,立刻准备了厚礼送给李妈妈,然后带着几十个人微服出访,到了李师师所在的青楼。
这李师师对一般嫖客都不怎么放在眼里,何况她觉得就算有再多的钱又如何,不过是一个发了财的暴发户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既是为我倾倒,那我才是老大,我说了算,我不答理你就不答理你,你能把我怎么着?
赵佶沐浴更衣完毕,左等右等,不见美女出来。
他心急得很,又不好发作,便只能静静地等待。
正焦急之间,忽听帘外细步轻摇,纤影晃动,一个极是动听的声音问道:“李妈妈,客人可还在么?”那声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钻入耳中,沉入心底,说不尽的受用。
帘珑轻挑,李师师洗完澡后,懒洋洋地步入房中。
赵佶一见,简直惊呆了,他实在是不相信天底竟有如此美丽的女子。
李师师看赵佶时,也发现此人与常人极不相同,应当是高贵人物。
可她猜不透此人来
历,知道自己刚才怠慢了,连忙盈盈下拜,然后走到琴前,给赵佶唱了一曲《万里春》。
听了李师师柔绵婉约的弹唱,赵佶如痴如醉,坠入梦中,以手不自觉地和拍相击。
赵佶看着李师师眉目传情,早已忘了自己是皇帝,便与李师师百般调笑起来。
李师师明知他是位大贵人,自然百般奉承。
赵佶觉得味道新鲜,欢娱无比。
李师师有一种怪癖,凡是到她这里来,只要略通文墨,便得留诗词一首。
她见赵佶雍容华贵,雅致非常,当然不会放 过。
赵佶的诗词、书画本来就不错,这时又在兴头上,欣然命笔,用他独特的“瘦金体”书法写道:
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含情。
痛痛痛,轻把郎推,渐闻声颤,微惊红涌。
试与更番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忒颠犯,动动动,臂儿相兜,唇儿相凑,舌儿相弄。
次日一早,赵佶解下龙凤鲛绡丝带,送给李师师作定情信物。
因为他还要去早朝,所以天色微明之时,便匆匆告别了。
丝带拿在手中,再看看那潇潇洒洒的瘦金体,李师师才发觉,昨晚与自己同床共枕的竟是当今皇上,不禁吓了一身的冷汗。
尽管这件事传了出去,可赵佶并没有把李师师怎么着。
后来,赵佶还派人送了一把名琴给李师师,又送了银子给李妈妈。
不久,赵佶又微服来到了青楼,与李师师共享鱼水之欢,还为她居住的小楼题名为“醉杏楼”。
赵佶与李师师秘密往来的事情,皇宫内也有传闻。
皇后劝赵佶道:“群青楼女子纵然美艳绝伦,毕竟出身卑贱,朝秦暮楚,很容易染上疾病。
圣上万一沾染上了,如何是好?
再说,皇上作为一国之君,万人之表。
此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其何以禁?
况且圣上经常深夜便装外出,纵有侍卫密随,也难保无一失,万一……”赵佶听了,觉得有理,便没有再去李师师那里了,长达一年之久。
但是他暗地派人给她送礼,从未停止。
赵佶曾经说过,论才、论貌、论人品,后宫嫔妃无人能及李师师。
他曾经与皇后嫔妃闲聊时说起李师师,谈及宠爱她的原因时,打过一个比喻:“假如从你们嫔妃当中挑出一百人,把钗环首饰卸下来,换上素妆。
让她同样打扮,混在一起,人们一眼就能认出她与你们的不同,她那种气韵风采,不是仅仅能从面貌和身材上能看出来的。”
一年未见,赵佶特别想念李师师。
他最终按捺不住,瞒过后宫嫔妃,溜出去与李师师幽会。
因为这样躲躲闪闪,终究不便,于是张迪又献一计:在离宫旁边秘密地挖一地道通向李师师的青楼。
如此一来,就不易被外人察觉圣上的行径,也可保圣上的安全。
于是,离宫一带被列为禁区,作为御林军的禁地。
地下挖的通道直接通到了李师师的门口,赵佶便常常从地道里走过去与李师师幽会。
此后, 李师师的家中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毕竟谁也不敢和皇
帝争女人。
却有一人是李师师自己不能割舍的,他就是周邦彦。
周邦彦是钱塘人,生得风雅绝伦,能按谱制曲,所作乐府长短句,词韵清蔚。
在宋神宗的时候,他就做了朝廷的太乐正。
他和李师师也时常往来,李师师以善歌闻名,为她作曲写词的就是周邦彦。
有一天皇后过生日,周邦彦估计赵佶不会再来李师师那里,便溜来与李师师幽会。
结果不巧,赵佶偏偏来了,还拎来几斤潮州柑给李师师尝尝,说是快马加鞭从广东进贡的,新鲜得紧。
周邦彦被堵在房间,只得在床底下躲避。
李师师用剪子剥了几颗,和赵佶一起吃了,然后在一起呆了半天。
好在赵佶还记得皇后生日,觉得应该回去陪陪,于是走了。
周邦彦从床底爬出来,与李师师谈唱一番,把刚才听到的事写成了一首词《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
低声问:向谁行宿?
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不久后,赵佶再次来到李师师所在的矾楼。
李师师一时兴起,把周邦彦的那首《少年游》唱了出来。
这词题得情景真切,清丽芋绵,李师师十分喜爱,常依着谱,练习歌唱。
赵佶一听,说的竟然全是那天他在李师师房内的事。
他还以为是李师师自己作的,正准备夸奖几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