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赵良嗣出使金国(1/2)
耶律淳倡议和金国谈判,于是派遣耶律奴苛出使金国。
可金主完颜阿骨打索要太多,和议不成。
最后完颜阿骨打回书,要辽国以兄礼事金国,方可如谈和,否则不必再议。
辽主天祚帝自然不肯,双方谈崩。
刚好遇到大饥荒,各地盗贼蜂起,掠民充粮。
枢密使萧奉先等人力劝天祚帝暂时答应金国,天祚帝于是册封金主完颜阿骨打为东怀国皇帝。
金主完颜阿骨打很不高兴,对使者说道:“什么叫作东怀国?
我国明明叫大金,应称为大金国。
册书中,并没有兄事明文,我不能遵约。”当下将册书掷回。
这东怀国三个字,分明是辽国人想糊弄完颜阿骨打,取小邦怀德的意义。
他们认为完颜阿骨打不精通汉文,或许能模糊骗过。
可是完颜阿骨打要他以兄事之,要称大金,仍然和议不成,双方决裂。
蔡京听说此事之后,就想联络金国一起进攻辽国,收回燕云十六州。
赵佶派遣武义大夫马政航海到金国,和完颜阿骨打当面商议词事。
完颜阿骨打也令李善庆等带着国书,以及北珠生金等物,和马政一起到了汴梁。
赵佶即命蔡京与金国约定一起攻辽,李善庆等不加可否,住了十余日才去。
赵佶又令马政持诏,以及回赐礼物,与李善庆等人渡海回去。
他们到了登州的时候,马政却奉诏停止前去,于是只派遣了平海军校呼庆送李善庆等人归国。
金主完颜阿骨打派遣呼延庆回去,并对他说道:“你回去见到皇帝,告诉他,如果想结盟,当用国书。
如果仍下诏命,我不不会接受,不要怪我拒绝来使。”呼延庆唯唯而回。
不久,童贯入朝,大力赞成蔡京的意见,请再遣使下书。
中书舍人吴时却上疏谏阻,又有布衣安尧臣,也劝谏图辽。
吴时只是说不应毁盟,安尧臣一疏,却是分析详明。
赵佶连接两疏,正在怀疑。
刚好有两个御医从高丽回来,入奏赵佶,也认为图燕不妥。
原来高丽国曾经和宋朝交好,因为国主得病,便向宋朝求医。
赵佶于是派遣二个御医前去,等到高丽送他们归国的时候,对他们说道:“听说天子将与金国图谋辽国,恐怕不是良策。
如果保存辽国,还可以为中国捍卫边疆。
金国似虎似狼,不应该和他们交往。
可传达天子,预备为是。”二医回来后,就告诉了赵佶。
赵佶因此觉得吴时、安尧臣所言,不无道理,即把联金伐辽的计议,暂时搁置。
赵佶并先擢升安尧臣为承务郎,借以开通言路。
可是蔡京、童贯二人却坚坚持之前的建议,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害。
还有学士王黼,当时已经升任少宰。
因为郑居中乞求终丧,赵佶进余深为太宰,王黼为少宰。
王黼,字将明,开封祥符人。
王黼原名王甫,因为与东汉宦官王甫同名,故皇帝赐名为王黼。
王黼长得金发金眼,嘴巴特大,据说可以吞下拳头。
他讲究仪表,目光炯炯。
他也有口才,才智出众但
没多少学问,善于巧言献媚。
崇宁年间,考中进士,调为相州司理参军,编修《九域图志》。
何志与他同时负责此事,对他很是欣赏,就对自己的父亲何执中说起来他。
何执中推荐他升为校书郎,又迁为符宝郎、左司谏。
张商英为宰相,渐渐失宠。
赵佶派使臣把玉环赏给在杭州的蔡京。
王黼侦知此事后,逐条上奏赞扬蔡京所推行的政事,并攻击张商英。
蔡京再次任宰相,感激王黼帮助自己,就任命他为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御史中丞。
王黼从校书郎之职,升到御史中丞,只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
王黼靠何执中得以进升,却想逐去何执中,让蔡京专权。
于是他上疏论奏何执中的二十条罪状,赵佶不听。
不久他兼任侍读,升为翰林学士。
蔡京与郑居中不合,王黼与郑居中交好。
蔡京生气,就调他任户部尚书。
正值青黄不接,蔡京想以国家财用不足作为他的罪状。
不久诸班禁军因没如期犒赏,到左藏库鼓噪闹事。
王黼听说后,就在诸军前贴上大榜,保证某月某日犒赏他们,众人读榜之后,都散去了,蔡京的计划没实现。
王黼回来后任学士,迁为承旨。
不久,王黼遭父丧辞官守孝。
过了五个月,朝廷重新起用他为宣和殿学士,赵佶赏他宅第昭德坊。
原来的门下侍郎许将住宅在他家左边,王黼待梁师成像父亲一样,称为恩府先生。
梁师成,字守道,开封人。
梁师成聪慧狡黠,熟习文法,稍稍知道一点写作,开始隶属于贾详的书艺局。
贾详死后,他得以管理睿思殿文字外库,负责出外传道上旨。
政和年间,他受到赵佶恩宠,把名字写入进士的名籍中,逐渐迁为晋州观察使、兴德军留后。
朝廷建明堂,他为都监。
明堂修成后,拜为节度使,并任中太一、神霄宫使。
历任护国、镇东、河东三节度使,官至检校太傅,被拜为太尉、开府仪同三司,调任淮南节度使。
当时中外安定,赵佶于是留意礼文符瑞的事。
梁师成善于逢迎,希图恩宠。
赵佶本来是把他作为下等奴仆的,却因此提拔他为近臣。
凡是皇帝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他选那些擅长书法的小官练习模仿赵佶的字体,掺杂在诏书中颁布,朝官不能辨别真伪。
梁师成实无文才,但却自我标榜,自称是苏轼流落在外的儿子。
当时传说苏轼被贬发放到边远的地方,把自己一个贴身侍奉的丫鬟送给了一位姓梁的朋友。
这个丫鬟已经有了身孕,到梁家未满月便生下梁师成。
因此梁师成自称“苏轼出子”、“苏氏遗体”,苏家人与苏轼门生也都默认这一事实,没人出来质疑。
当时蔡京大兴文字狱,天下禁毁苏轼的诗文,他流传在民间的文字都要彻底毁掉。
这个时候梁师成以苏东坡私生子的身份站了出来,在赵佶面前申诉道:“先臣何罪?”于是,苏轼的诗文得以流传下来。
要没有梁师成,苏东坡的诗文也许难以保全。
苏轼
的儿子苏过对梁师成非常敬重,梁师成更是是处处护着苏过,待他如亲兄弟一般。
他吩咐管理宫廷内库的官员们道:“小苏学士来取财物,一万贯以下随意拿,不必向上汇报。”可见他对于苏家还是仁至义尽的。
他还以翰墨为己任,广招天下才能之士,只是这些名人往往被他玷污。
他在厅堂放了很多书画,请宾客参观,得到某人的题识符合己意的,就秘密提拔,执政、侍从也可由此而升任。
王黼待他如父,称他为“恩府先生”。
即使蔡京父子对他也要献媚攀附,京城人视他为“隐相”。
宣和二年,王黼提出攻取燕云十六州的计划,梁师成开始反对,最终还是赞同了,并推荐谭稹为宣抚使。
王黼凭梁师成的权势,逼许将搬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