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一章 中国古棋的精髓(2/4)
也没有留下什么交流记录。
等中日围棋开始交流的时候,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古棋在很多方面都开始衰退了。
再也没有产生一位能够达到“国手”级别的棋手。
用后面的交流历史来说明日本围棋比中国古棋厉害。
其实同样不能算数,同样缺乏说服力。
伊藤老太太当年横扫中国棋手。
这其实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它好像宣判了中国古棋的死刑。
在那个时候,所有人都清醒的意识到:中国围棋和日本围棋相比,几乎是全方位的落后了。
要打败对手,必须从学习对手开始做起。
这好像是唯一一条道路,没有其他的选择。
的确,中国围棋也是这样做的,而且做得非常不错。
可惜的是,在学习日本围棋的同时。
中国古棋已经没有什么人关注了。
有很多人表面上说尊重中国古棋,内心其实是不以为然的。
张志东就是这样一个人。
通过李小强的“长期熏陶”,张志东慢慢对中国古棋产生了一点兴趣。
不过他从小养成的观念根深蒂固,对日本围棋的那一套依然奉为真理。
日本围棋看不起中国古棋,在这个年代被认为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现在听李小强这个“古棋传人”说,中国古棋好像也曾经看不起日本围棋。
。
。
张志东的理智告诉他,李小强这明显是准备瞎掰。
不过他作为一位爱国的好青年,他还是非常想听听自己祖先的“光荣事迹”。
哪怕是满足一下自己的yy心理也好。
“嘿嘿,你这个“日本围棋专家”好像不够称职啊。
在中国古棋的高峰期。
中国古棋和日本围棋虽然没有直接交流过。
不过间接交流还是有的。
你不要忘记,日本围棋曾经发生过一次著名的隐退事件。
当年的“井上家”家主。
。
。”
“你是说,古琉球围棋。
。
。”
“哈哈哈,你终于想起来了吗?”
中国古棋和日本围棋曾经有过一次“间接交流”。
这次间接交流的桥梁,就是古琉球。
古琉球就是现在日本的冲绳,不过在古代,它曾经是一个国家,不仅是一个国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属国”。
琉球这个国家虽然小,棋风却是很盛。
在历史上。
日本围棋和琉球围棋有过很多次交流,由于古日本围棋是“官办”,这个在日本的围棋历史中都有记载。
道策是古日本的第一个“棋圣”,他的实力超群,对于他的棋力,一直到现代评价都是很高。
他被认为是“具有十三段水平的名人”。
这种说法当然是有很大吹牛的成分,不过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这个根据,就是因为他在他们国内根本没有对手,当时排名第2的是八段。
也就是日本的“准名人”。
道策曾经让他们的“准名人”2子并且战而胜之。
这就是“十三段水平”的来由。
日本建立段位制度以后,对于“棋份”是很看重的。
不同段位之间的交手,“棋份”的规定是很严格的。
九段和八段下棋,是“先相先”。
和七段呢,就是“定先”,接下来依次是“先二先”,“二子”。
“二三二”。
。
。
。
让两子的“棋份”,就是四段到五段的差距。
道策能够让八段两子并且战而胜之,按照日本的规矩。
说他有十三段水平也不过分。
当然,到底是道策的水平太高还是那位“准名人”的水平太差,在这我们就不评价了。
道策的名气传到琉球,当时琉球国内的第1高手跑去日本。
想要弄一张日本的“免状”。
“免状”就相当于现在的段位证书。
日本的“四大家”都是有资格发放段位证书的,不过他们规定,五段以上,也就是他们认为的“高段”,只有“棋所”才有资格发放,并且要通过“御棋城”城的比赛才能算数。
琉球第1高手的心很大,他要求弄一张“高段”的免状。
因为这属于“国际交流”的范畴。
日本方面当然要区别对待,于是派了道策出马。
道策和“琉球第一高手”下了两盘棋,都是让四个子,结果是一胜一负。
这下让琉球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不好意思要“高段”证书了。
因为他自己都能感觉到,人家道策是在让自己。
第一盘赢了以后,第2盘明显游刃有余,人家是手下留情了。
琉球第1高手回到他们国内后,这样的成绩当然不好交代。
那没有办法,只好把道策和日本围棋的水平吹得神乎其神。
他毕竟是“第1高手”,在他们国内还是很有影响力的。
以前琉球围棋都是学习中国古棋的,这下好了,全部改学日本围棋了。
又过来几十年,琉球的新一代“第1高手”再次跑到日本,为一张“高段”的免状孜孜以求。
这次出面的是道策的弟子,他的水平不如师傅,不过依然不负使命,让三个子依然赢了琉球第一高手。
这盘棋在历史上很有名,赢得很惊险,棋谱也流传了下来,在日本被称为“征服下手的名局”。
琉球围棋继续卧薪尝胆,继续孜孜以求。
又过了几十年。
第3代“第1高手”再次跑到日本。
这次的情况终于不一样了。
在这个时候,日本的“本因坊家”正好处在一个低谷。
日本的“四大家”为一个“棋所”斗得很厉害。
由于前面两个例子,和琉球围棋交流的机会,也被他们认为是“刷声望”的一个大好时机。
通过一番明争暗斗,这次“交流”的机会被“井上家”抢去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