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0236章 天子驾临(1/2)

暗自嘀咕着,百官却做出不甚惶恐的模样,赶忙分列城门两侧,双手抱腹,等候其余人到齐。

而作为百官的领衔者,陈平也是早早赶到城门外,闭目养神之余,不忘思量着刘恒此举中暗含的深意。

——自北而来,却出现在长安城西墙上的直城门外,刘恒此举,显然是在避免入城之后发生变故。

而完全不遵守游戏规则,比大部分朝臣更早赶到城门外,则是透露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可能性:要么,是刘恒急不可耐,在唾手可得的皇位面前,连半刻都按捺不住。

如果是这样,那陈平等‘老臣’自然是要长松一口气,然后筹谋起将来的朝堂格局:如此急不可耐,就意味着没有城府,日后朝政大权之着落,还有争夺的空间···

而另一种可能性,则是让陈平略有些焦虑起来。

——继位之后,新君刘恒,恐怕不会像小皇帝那般遵守游戏规则,维持表面上最起码的体面了!

一旦事态发展到那种程度,陈平等人能否继续掌权,甚至都不再重要——当皇帝亲自撸袖下场,肆无忌惮的破坏政治规则时,政权,便必然会陷入漫长的动荡。

很浅显的道理:如果刘恒这般作态,是想要提醒朝臣百官:如今做主的,是新君刘恒,那汉室朝堂,就将进入新一阶段的君臣博弈,以及权力碾压之中。

而且这种博弈,与先前朝臣与小皇帝之间的博弈还有所不同。

先前,陈平为首的朝臣与小皇帝刘弘博弈,表面上看,是在争论刘弘究竟是否为刘氏血脉,但双方的实际矛盾,其实是吕后病逝之后的朝政大权归属——大权,究竟是由陈平、周勃这样的开国老臣把持,还是年少的皇帝刘弘把持。

对于刘弘掌权,陈平等老臣所担忧的,也不过是前时诸侯大臣共诛诸吕一事,是否引起了小皇帝刘弘的不满,是否存在刘弘掌权之后,针对开国功勋集团秋后算账的可能性。

简单而言,双方矛盾还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还属于权力斗争的范畴。

即便小皇帝最终被戴上‘伪帝’大帽,其原罪也根本不是血脉存疑,而是小皇帝可能存在一个危险的动机:因诛吕之事为由,针对陈周功勋集团发起报复。

而现在,代王刘恒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强势夺位,在汉室皇统传至第三代的情况,以第二代庶支的身份登基,情况就不太一样了。

就算闭着眼睛,陈平都能猜到刘恒登基之后,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给天下人一个合理得交代:刘汉江山,为什么在传到第三的情况下,又落到了身为第二代的刘恒身上。

也就是说,刘恒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皇位合法性的问题。

可千万不要以为‘兵强马壮者为王’的道理,适用于此时的汉室——尤其是在刘邦以近乎庶民的身份,鲸吞天下之后不过二十余年的此时,无论是民间舆论,还是政权引导的方向,都是在极力淡化刘邦的‘神武’。

原因很简单:富有者恐惧的从来不是贫穷,而是贫穷者同样变得富有。

具体到汉室,便是以武得天下的汉政权,最担心下一个沛公出现,如高皇帝刘邦那般鲸吞天下。

所以在汉初,政权对于舆论的导向,实际上是在极力强调刘邦得天下的玄幻部分——斩白蛇起义也好,赤帝之子也罢,乃至于吕后凭借一片云朵就找到刘邦,实际上都是刘汉政权刻意引导的结果。

为了将刘邦得天下刻画的更加神秘,更加‘命中注定’,刘汉政权不惜淡化甚至抹黑刘邦的文治武功,将刘邦的能力全盘淡化处理,以求凸显出刘邦‘君权神授’的一面。

——高皇帝没什么了不起的~就是个老流氓~啥也不懂啥也不会~

——高皇帝得天下,跟邀买人心雄心壮志都毫无关系~

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这个时代的底层百姓相信:高祖皇帝的天下,果然是天意啊···

如若不然,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怎么可能会坐的上皇位呢?

而这样的舆论引导,是从二十余年前,汉太祖高皇帝尚为汉王之时,就开始贯彻的普世价值。

如今二十余年过去,神州大地经历了一代人的沉淀,对于刘邦得天下,也早已认同了刘汉政权的定义:高皇帝得天下者,无他,唯天命尔!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刘恒如果撇开脸不要,承认自己登上皇位,是凭借在萧关打败了刘弘大军,那刘恒的皇位合法性非但无法得到天下人认可,就连刘汉政权的合法性,都将被动摇根基。

——哦~代王打败天子,就抢到了皇位啊~

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只要这样的认知,出现在那些坐拥千里疆土,手中有钱有人,拥有号召力的关东诸侯脑海中,汉室天下,就将一夜之间倒退到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时代。

所以,刘恒无论是出于自身皇位合法性的考虑,还是刘汉政权统治合法性的考量,都必须在坚持‘君权神授’的前提之下,为自己成为天子给出合理解释。

就目前而言,这个解释,看上去已经被朝堂摆上了台面:伪帝刘弘,常山王刘朝,淮阳王刘武,梁王刘太,皆非孝惠后嗣。

身为嫡脉二代的刘盈没有留下血脉,刘氏嫡脉宣告绝嗣;按照周礼中关于皇位继承的‘兄终弟及’之传统,代王刘恒以孝惠皇帝的弟弟中,年纪最长者的身份入继大统,取代孝惠一脉,成为了刘氏嫡系。

但这样的解释,顶多只能骗一骗俯首耕地的底层百姓,根本不可能骗得过那些居心叵测,想过一把皇帝瘾的关东诸侯。

——嫡庶分门别户,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使旁支庶脉不再具备继承资格,以确保嫡脉不会被旁支夺去,从而避免旁支夺嫡的状况发生。

现在,代王刘恒以刘氏旁支的身份,单凭武装造反取代了嫡系,那对于其余旁支,即关东刘姓诸侯而言,自然是再好不过的消息。

——旁支也能做皇帝?

嘿嘿嘿嘿···

巧了,寡人好像也是刘氏旁支来着!

这也是历史上,原本在孝惠时期乃至于前后少帝时期,都对长安保持谦恭的关东诸侯,在文帝刘恒继位之后一改往日面目,直到景帝朝,引发吴楚七国之乱的缘由所在。

——对于刘恒成为皇帝,关东诸侯不服。

很简单的道理:刘盈做皇帝,那是高皇帝决定的,没人能说什么,人家是嫡系。

就算后来前后两个儿皇帝登基,那也是嫡系的事儿,跟旁支毫无关系——旁支,说好听了叫亲戚,说难听点,也终归是外人。

而刘恒做皇帝,那就不是嫡系的事儿了——代王这个旁支都能做皇帝,那我们为啥不能?

我们也是旁支啊!

都不用说别人,光是此时此刻重兵驻扎在睢阳城外的齐王,就足以让刘恒头疼——人家可是连嫡系的刘弘,都敢驳斥为‘非惠帝子’的!

对于刘恒这样一个旁支得到皇位,齐王能服?

刘肥那十几个儿子,哀王刘襄亲爱的弟弟们能服?

从这一点而言,刘恒所要面对的问题,比小皇帝刘弘要严峻的多。

为了避免那样的事发生,刘恒有且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将关东诸侯,尤其是齐王一脉尽数剪除;要么,接受‘关东失去中央掌控’的现实,成为末代周天子那样的名誉皇帝。

答案不言而喻:但凡是个脑子正常的人,都会选择前者。

这也是陈平与朝堂的共识:代王登基之后,首要大事是关东诸侯;而陈平的开国老臣能作为博弈筹码的,也恰恰是此事。

刘恒要想剪除关东诸侯,除了要在大义层面站住脚之外,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得到长安中枢的一致支持。

尤其是在小皇帝刘弘,刚刚演示过‘在没得到朝堂支持时,镇压诸侯王会发生什么事’的实践课之后,代王刘恒必然会为了压住关东诸侯,而在一定程度上向朝堂妥协。

比如为了朝堂安稳,而保留陈平的丞相之位,恢复周勃的太尉职务···

等等。

这才是陈平甘愿接受刘恒成为皇帝的事实,携百官之城门外迎接刘恒的原因——事态,或许会在可控范围之内?

而此时此刻,看着那辆早早出现在直城门外的御辇,陈平却有些拿不准谱了。

如果刘恒想跟朝堂相安无事,又怎么会做出如此‘失礼’的举措?

在陈平的预想中,刘恒必然会战战兢兢的出现在直城门外,惶恐的接受百官拜谒,然后当场宣布任陈平为丞相,周勃为太尉,以此安朝臣之心。

但现在?

刘恒别说惶恐了,就连御辇,都毫无忌惮的坐上去了!

这意味着什么?

刘恒是否决定扒开朝堂单干?

亦或是直接清洗朝堂,全面安插心腹?

想到这个可能性,陈平便有些焦躁起来;藏于衣袖中的手轻握成拳,手指不安的互相揉搓着。

“丞相。”

一声低沉的轻呼,将陈平的注意力从思虑中吸引回现实。

稍侧过头,看清那张满是憔悴,眼眸布满血丝,神情中满带着失落的面庞,陈平只的轻叹一声,又缓缓闭上了眼。

刘恒对朝堂的态度不得而知,陈平不知道自己会是什么结局;但周勃,却几乎将所有的前途葬送。

未央宫没攻下来就算了,居然还···

回想起方才,在未央宫外所见,那一根根插入宫墙的巨矢,陈平只能出于同僚之间的交情,默默为周勃默哀三秒。

抬起头,大致扫视一圈,见百官都大致到齐,陈平正要上前拜谒,又似想起什么般呆愣原地。

按常理,刘恒此时还尚未拜谒高庙,祭祀告祖的程序未完成,其身份仍旧是‘代王’;即便百官此番乃出城迎接新君,也应该暂以‘代王’相称。

但刘恒此时,却是直接坐上了御辇···

对着御辇叫‘代王’,与礼制不符;称呼尚未登基的刘恒为‘陛下’,同样与礼制相悖。

“哼!

到底是旁门庶子,端得不知礼数!”

暗自腹诽一番,陈平只好下定决心,缓步上前,正欲拜谒,就闻城门处传来一阵骚动声。

回头望去,只见一道苍老萎靡的身影,在身旁贵勋扶持拥护下,缓缓向百官所在的方向走来。

朝臣百官本为刘恒车驾预留的‘通道’,此时却成了那位老者闪亮登场的舞台···

“安国侯无恙。”

“敬拜北平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