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527章 余玠建筑钓鱼城(1/2)

端平三年二月,蒙古军队侵入蕲、黄、广等地。

余玠应蕲州守臣的征召,协助组织军民守城,配合宋军援兵击退蒙古军。

凭此战功,他补任进义副尉。

余玠在赵葵领导下率部增援安丰军守将杜杲,击溃了蒙古军,使淮右得以保全。

朝廷论功行赏,余玠进官三级,被任命为知招信军兼淮东制置司参议官,升任了工部郎官。

嘉熙二年九月,蒙古大帅察罕进攻滁州。

余玠率精兵前往支援,大获全胜。

次年,余玠带着人马长途奔袭,突击开封。

当时蒙古人在开封大造战船,为后续从水陆强攻江南做准备。

然而,令蒙古人始料未及的是,余玠的部队突然出现在开封,一把大火将开封的造船厂烧成灰烬。

蒙古人集结军队准备切断余玠后路,可余玠却没有后撤,反而率部杀向归德府。

等蒙古人赶到归德府时,余玠已带人攻破宿州了。

之后,余玠率部退回南宋境内。

只付出了极小的损失,却将敌方阵地搅得天翻地覆。

余玠的打法将自认为战无不胜的蒙古人打得灰头土脸,余玠因此声名远播。

察罕再出兵安丰军,余玠率舟师进击。

激战四十余日,使蒙古军溃退。

凭此军功他被拜大理少卿,升淮东制置副使。

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内部纷争汗位,无暇全面部署对宋大规模战争,宋朝得以暂时休整和调整防御部署。

赵昀命在淮东屡立战功的的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全面负责四川防务。

他到任之后,大力改革弊政,遴选郡守县宰,在自己的帅府旁修筑招贤馆,陈设完全同主帅的住所一样,下令:"集众思广忠益,是诸葛孔明用来治理蜀地的办法。

有策谋想告诉我的人,在近处就径直来公府,在远处可自行到所在的郡府,官府要以礼相送。

高爵重赏,朝廷也会不吝惜以此为酬报的。

"士人来到后,余玠不厌其烦以礼接待。

来者都得到余玠的真诚欢迎,建议有可采纳的,余玠按照献策人的才能予以任用,如果不能采用,也赠厚礼对其表示感谢。

播州冉琎、冉璞兄弟俩,有文才武略,隐居在少数民族区域,之前有几任外任的将帅征召,他们坚决不肯就职。

听说余玠贤明,相互商量道:"这样,可以与他谈谈。

"于是前往帅府。

余玠素闻冉氏兄弟之名,看到名片请冉氏兄弟进府邸并立即会见他们,施以平等的礼节,给予他们在宾馆休憩的待遇。

冉氏兄弟以平常的心态接受。

过了数月,也没有谈什么建议。

余玠准备向他们问候请教,于是为他们设宴。

余玠亲自主持宴会。

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在座的来客纷纷争着讲自己策谋的高明,而冉氏兄弟只是饮酒用餐而已。

余玠以含蓄的话语引导他们,他们还是默默无言。

余玠心想:“他们不过是在看我将怎样礼待有识之士罢了。

"第二天,他让二人换住另一处宾馆,并派人天天在暗

中观察他们的作为。

派去的人发现冉氏兄弟终日不讲话,只是面对面蹲着,用白垩土在地上画些山川城池的图形,起身之后,就涂抹掉。

余玠听说后,也觉得莫名其妙。

又隔了十多天,才见他兄弟进谒,并请求屏退左右。

余玠立即答应了,冉琏于是献计道:“为今日西蜀筹划,莫过于迁徙合州城。”余玠不禁起身,说道:“我也想到此着,但是觉得无处可迁。”冉琏又说道:“蜀口形胜之地,莫过于钓鱼山。

请迁城到这里,择人驻守,积粮以待,可胜过十万雄师,巴、蜀自然固若金汤。”

余玠大喜道:“我知道先生不是一般人,现在得了这样的好计策,我不敢掠为己美,自当上报朝廷,即日照行。”冉琏兄弟退下。

余玠立刻上表,照议陈请,乞求授二人官职。

朝廷下诏命冉琏为承事郎,暂时发去合州。

冉璞为承务郎,权通判州事。

徙城的事情,全部委托给二人。

府里听说此事,顿时大哗。

余玠忿然大怒,说道:“此城如果建成,蜀地将赖以保全,否则余玠独自领罪,与诸君无关。”其他人这才不敢再说。

于是他建筑了青居、大获、钓鱼、云顶等十余城,并迁郡治于山城。

调整兵力部署,移金州戍军于大获;移沔州戍军于青居;移兴元戍军于合州,共同防守内水。

移利州戍军于云顶,以备外水。

诸城依山为垒,据险设防,屯兵储粮,训练士卒。

经数年建设,逐步建成以重庆为中心,以堡寨控扼江河、要隘的纵深防御体系,边防稍安。

但是江、淮间仍然遭寇掠夺,蒙古兵渡淮南指,攻入扬、滁、和各州,屠了通州。

史嵩之认为江、淮的保障,首先要确保江陵,于是调孟珙为江陵知府守御,赵昀自然准奏。

这时史嵩之的父亲史弥远去世,史嵩之应当居庐守制。

才过数日,朝廷下诏令他起复,仍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将作监徐元杰上疏请求收回成命,赵昀不从。

太学生黄恺伯等百四十四人,也跟着上书,也不见回报。

武学生翁日善等六十七人,京学生刘时举、王元野、黄道等九十四人,又接连上书,赵昀始终不肯听从。

徐元再进朝面陈,说道:“史嵩之起复,举朝哗然。

乞求让史嵩之举贤自代,免得遭受众人的诽谤!”赵昀说道:“学校虽是正论,但所言也未免太甚。”徐元对道:“正论是国家元气,现在正论犹在,要当力与保存,不要伤此一脉。”赵昀默然。

左司谏刘汉弼入奏,也请让史嵩之终丧,赵昀稍稍感动。

史嵩之也自知众论难违,上疏乞求终制,才见诏旨下来,答应了史嵩之所请,改任范锺、杜范为左右丞相,并兼枢密使。

杜范字成之,是黄岩人。

小时候,跟随他的堂祖父杜烨、杜知仁游历。

嘉定元年,杜范被推举考中进士,任金坛县尉,又调任婺州司法。

绍定三年,杜范主管户部架阁文字。

后来杜范改任秘书郎,不久他

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他上奏说道:“先前权臣所用的台谏官,一定都是自己的亲信,他们互相约定好了以后,再发出命令。

谏官弹劾攻击人和事,都秉承权臣的意思,所以制度荡然无存,风俗彻底败坏。

陛下亲自处理政事之后,首先任用洪咨夔、王遂,彻底矫正原有的弊病,赶走奸险邪恶的人。”赵昀十分赞同他的意见。

嘉熙二年,杜范被差遣为宁国府知府。

他到了宁国府,正赶上大旱。

杜范就见机行事,立即决定发放常平仓的粮食赈济,又劝退休的官员以及富人有积存粮食的进行散发,老百姓因此得以安定。

杜范刚到任时,仓库很多都空了,不久库存的米就富余十万斛,钱也有数万,杜范就把这些都用来替下等户交公粮。

渡江过来的两淮灾民有不少进行抢掠,他们的首领张世显尤其勇猛强悍,率领三千多人来到城外。

杜范派人犒劳他们,让他们不要骚扰、等待安置,但张世显暗中有攻城的想法。

杜范用计谋抓住并杀了他,发给其他人钱粮,让他们回去。

淳祐二年,杜范被提升为同签书枢密院事。

杜范进入都堂以后,凡是遇到处理事务有得失,授任官吏引起是非,他都坦率直言没有隐瞒。

丞相史嵩之表面上对杜范很宽容,内心其实忌恨他。

因为李鸣复任参加政事,杜范不屑于和他共共事,就辞官离去。

皇上派中使召他回来,并且下令各城门都不能放杜范出城。

太学生们也上书挽留杜范并谴责李鸣复,同时也谴责史嵩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