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535章 吴潜得罪贾似道(1/2)

宋朝还不以为意,贾似道排挤走了故将,又想杀了故相吴潜。

他接连命令言官弹劾吴潜,于是吴潜被贬谪循州。

贾似道命令刘宗申监守,伺机下毒。

吴潜也自知预防,凿井于卧榻下面,自己做了一个井盖,无法下毒。

刘宗申见难以复命,于是借口开宴,邀请吴潜赴席。

吴潜根本不去,刘宗申只得把筵席移到吴潜居所,强迫吴潜喝酒。

吴潜不能再推辞,筵宴已毕,刘宗申别去。

吴潜立即腹痛,便长叹道:“我的性命休了,但我是无罪而死,上天必会怜我。

试看风雷大作,便是感及天心。”这夜,吴潜暴亡,果然风雷交加。

吴潜字毅夫,号履斋,原籍宣州宁国,出生于浙江德清新市镇 。

他自幼聪慧过人,才华出众,他的诗文书法闻名乡里,他父亲吴柔胜为当时大儒。

庆元三年,在韩侂胄的策划下,发生了庆元党禁,朝廷将所谓伪学逆党之人籍记成簿,其中有吴柔胜。

加之御史汤硕弹劾吴柔胜在浙东任官时擅放田租,又主张朱熹理学,于是被罢官。

自此吴柔胜无心仕途,转而在家升馆授徒,把精力放在儿子的教育上。

除了自己的悉心教导,更为儿子遍访名师。

当时临川人邹斌很有名,吴柔胜便让两个儿子吴渊、吴潜前往拜他为师,。

邹斌是陆象山的徒弟,博记敏识。

吴潜既有家学渊源,又得到了名师指点。

嘉定九年,吴潜参加了省试。

省试结果公布,吴潜榜上有名,由礼部奏名朝廷,参加殿试。

这一年的殿试,于五月在临安集英殿举行。

按照规定,主考官批完试卷,取出前十名的卷子,由宰臣复审,最后呈送御前。

吴潜的卷子送到宋宁宗手中,宋宁宗阅后,亲自把吴潜的卷子擢为第一,点为状元。

不久,他被授予承事郎一职,签镇东军节度判官。

其父吴柔死后,吴潜葬父于长安乡宋山石冈,居家丁忧。

丁忧期满,他被起任秘书省正字,负责典司图籍。

他整日埋头于文山书海之中,忙于整理、校正书籍。

吴潜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赢得了同僚们赞誉,于绍定元年升任校书郎。

绍定二年,吴潜代理嘉兴府事。

在嘉兴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关爱百姓,修建养济院以供贫民,政绩斐然。

很快,吴潜转任朝散郎。

同年,吴潜升任知平江府。

绍定四年,吴潜返京任尚右郎官。

京城发生火灾,大批百姓流离失所。

面对此情此景,他没有一味哀叹,而是很快透过灾患,找寻根本的致灾缘由。

吴潜上疏,劝赵昀严于律己,亲贤远奸,才能挽回天意,消弭灾祸。

同时上书给当时丞相史弥远,提出正君心,缩减俸禄,赈灾救民,老成廉洁之人,用良将以御外患, 革吏弊以新治道等六条建议。

次年,吴潜担任吏部员外郎,接着改任太府少卿、淮西总领。

史弥远病死,赵昀亲政。

蒙古约宋夹击金国。

朝臣一致认为应当借机光复故都汴京,

吴潜上疏劝告当权者不可轻易用事,指出金人一旦灭亡,北方将直接面临蒙古,所以应当保持议和的表象,实际上严防戒备,并随时准备作战。

但朝廷对吴潜的意见不予采纳。

吴潜上疏朝廷有四大要务:"拱卫蜀地,加固荆襄,增强江防,预备海军。

"因为他议政卓有见识,被授直宝章阁、浙东提举常平。

他推辞不就,改吏部员外郎兼国史编修。

不久,他升任太府卿兼沿江制置、建康知府。

端平元年四月,赵昀打算进兵中原,收复河南故地,朝臣们为"收复三京,据关守河"的方案争论不休。

乔行简认为出师河南不忧出师无功,而忧事力之不继。

吴潜则上书对收复河南的利与弊进行详细分析, 希望赵昀量力而行。

他认为一旦合兵攻金,中原大地又将是生灵涂炭,朝廷得到的也只是被战争摧毁过的荒城废墟,中原的百姓苦不堪言。

夺取中原即使容易,固守和管理也很困难。

平原易攻难守,驻城军队的粮草和辎重补给随时可能被切断,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民众又饱受折磨,易激起民变,导致盗贼流行。

吴潜反对轻易用兵,但赵昀一意孤行,派兵进入中原故地。

后来果然如吴潜所料,宋兵溃败。

吴潜又应诏上陈九事, 因为太过直接,他得罪了丞相郑清之,不久就遭到弹劾,改秘阁修撰并罢奉千秋鸿禧祠。

之后他任太常少卿、知镇江府事。

吴潜奏请减小斛斗的容量,减免租税,让民休生养息等十五事。

由于之前直言上谏反而遭贬,吴潜萌生退隐念头,他五次请辞,都未能得到允许。

丞相郑清之提出用"计亩纳会"的方法回收会子,袁甫建议朝廷只向官户和寺观征会。

吴潜连奏急疏反对征大户,他说这一方法是剜心肉以救眼创,拨根本以扶枝叶, 纵然纸币可以升值,但是大户官家和寺观也会因为损失而对朝廷不满,加深矛盾。

窝阔台派三路大军攻宋,对襄阳形成了一个包围圈。

吴潜预到形式的严峻性,他以督府参谋官的身份向赵昀写了一篇长疏《论和战成败大计,襄宜急救,备不可缺》,指出襄阳危在旦夕,根据以往的经验,双方和议就指日可待,求和则遗害无穷,所以他反对议和,建议朝廷大力支持魏了翁督府。

吴潜到采石谒见魏了翁,魏了翁有感于吴潜的才能,上奏请求让吴潜暂时留在幕府,协助自己。

魏了翁奏请得以通过,吴潜转赴九江,留在魏了翁的幕府参谋军事。

因为赵昀之子早逝,国无储君,吴潜上奏请赵昀养宗室子弟为儿子,从而稳定人心。

嘉熙元年正月,吴潜代理兵部侍郎并兼检正。

这年夏,吴潜奏请急救襄阳,又要求朝廷须大力支持督府。

但是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合理建议,致使蒙古军突破京湖防线,攻克襄阳,湖北九郡相继陷落,蒙古军直逼江陵,饮马长江。

吴潜组织义军,夜渡长江,协同攻击蒙古军,蒙古军只得引兵北还。

后来他改任知

平江府,上奏请兵部调拨粮款,派遣福建民船,招募精兵,防守江海要塞。

嘉熙二年,吴潜任知太平州、措置采石江防、淮东总领财赋。

他提出国家财力要"放水养鱼",反对竭泽而渔。

接着他代理户部侍郎,知镇江府。

提出要团结江淮民众,就要用知晓地情者。

在宋蒙交界,他组织民丁壮兵进攻蒙军营寨,屡屡获胜。

在浙江沿海地区,调度屯边水兵,积极应对倭船行动。

在嘉兴,吴潜严禁私铸铜钱流通,积极以官铸铜钱收兑贬值交子,限制发行额,屡获成效。

淳佑元年, 吴潜进工部尚书,改吏部尚书兼知临安府事。

他再三推辞,赵昀不允。

次年,吴潜再次建议在皇族中慎选太子,及早培养,以安人心。

赵昀欣然采纳,让吴潜兼侍读经筵,授华文阁学士、知建宁府。

台臣言吴潜在建宁府有三罪,于是赵昀下诏夺职,贬吴潜为提举南京鸿庆宫。

淳佑六年,吴潜转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

改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封金陵侯。

淳佑九年十二月,吴潜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开始参与朝中最高机务。

郑清之死后,朝廷任命谢方叔为左相、吴潜为右相,但两个丞相之间权责不明,遇事推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